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高闾太和十九年九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闾昔在中禁,有定礼正乐之勋,作藩于州,有廉清公干之美。
自大军停轸,庶事咸丰,可谓国之老成,善始令终者也。
每惟厥德,朕甚嘉焉。
可赐帛五百匹、一千斛、马一匹、衣一袭,以褒厥勤(《魏书·高闾传》。车驾至高祖频幸其州馆。诏。)
崔休太和十七年八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北海年少,未间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魏书·崔休传》。高祖南伐,以北海王详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尚书左丞高祖。)
仆射李冲领军于烈太和二十年十二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陆睿、元丕,早蒙宠禄,位极人臣。
自与卿等同受非常之诏,朕许以不死之旨,思得上下齐信,以保大义。
朕于卿等,常忘短弃瑕,务相含养。
岂谓陆睿无心之甚,一至于斯!
乃与穆泰结祸,数图反噬。
以朕迁,内怀不可,拟举诸王,议引子恂,若斯之论,前后非一。
始欲推故南安王,次推阳平王,若不肯从,欲逼乐陵王
讪谤朝廷,书信炳然。
事既垂就,洛都休明,劝令小缓,于是之后,两人复竞。
然犹隐而弗闻。
阳平王忠贞奋发,获泰之言,便尔驰表,得使正人纠慝,恒岳无尘。
是以睿之愆失,处入门诛。
朕谛寻前旨,许不尽法。
反逆之志,自负幽明,违誓在彼,不关朕也。
反心逆意,既异馀犯,虽欲矜恕,末如之何。
然犹忆先言,兼以未颇异议,听自死别府,免厥孥戮,其门子孙,永世不齿。
元丕二子一弟,首为贼端,其父无人明证,理在可观。
但以言无炳灼,隐而弗穷,以连坐应死,特恕为民。
朕本期有终,而彼自弃。
卿等之间,忽及今日,违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别示,想无致怪也。
谋反之外,皎如白日耳(《魏书·陆俟附传》。陆睿穆泰等同谋构逆,赐死狱中。高祖仆射李冲、领军于烈云云。表云云。案:今本「诏」字误作「谓」,据文云「故此别示」,又据表云「别垂明诏」,知此「谓」字必误也。)
宫人从驾诏太和十七年八月己丑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临戎不语内事,宜停来请(《魏书·孝文纪》下。车驾南伐,步骑百馀万,太尉丕奏请以宫人从。诏云云。)
辛琛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委卿郡事,如太守(《魏书·辛雄附传》。族祖,为荣阳郡高祖南征,太守元丽从舆驾,诏云云。)
高阳王雍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相州乃是旧都,自非朝贤德望,无由居此,是以使汝作牧。
为政之道,非难非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便是易;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便是难。
又当爱贤士,存信约,无用人言而轻与夺也(《魏书·高阳王雍传》,相州刺史高祖。)
赵郡王干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夫刑狱之理,先哲所难,然既有邦国,得不自励也。
汝,我之懿弟,当聿修厥德,光崇有魏,深思远图,如临深履薄。
罔恃亲重,不务世政,国有常宪,方增悲感(《魏书·赵郡王干传》。冀州刺史高祖亲饯于近郊,诏。)
敕答成淹谏泛泗入河太和十九年四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
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知卿至诚,而今者不得相纳(《魏书·成淹传》,高祖徐州,将泛泗入,溯流还洛。军次碻磝,乃上疏陈谏高祖。)
恤老病诏太和二十一年九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尤宜矜悯。
可敕司州洛阳之民,年七十已上无子孙,六十已上无期亲,贫不自存者,给以衣食;
及不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无大功之亲,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给医师四人,豫请药物以疗之(《魏书·孝文纪》下)
傅永为汝颍镇将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修期在后,少有擒杀,可扬武将军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魏书·傅永传》。裴叔业又围涡阳,遣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往救之。战败,高祖俱锁之。徙为边民,免官爵而已。不旬日,诏云云。案:傅永字修期。)
邢峦策秀诏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魏书·邢峦传》。有司奏策秀孝,高祖诏。)
太子恂以冠义太和十七年七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夫冠礼表之百代,所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能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然母见必拜,兄弟必敬,责以成人之礼。
字汝元道,所寄不轻。
汝当寻名求义,以顺吾旨(《魏书·废太子恂传》。太和十七年,冠恂于庙,高祖临光极东堂,引恂人见,诫以冠义。)
上谷侯赞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赞化畿甸,可宣孝道,必令风教洽和,文礼大备。
自今有不孝不悌者,比其门标,以刻其柱(《北史》十五《秦王翰传》。初置司州,以赞为刺史,赐爵上谷侯。孝文戒云云,于是赐名曰赞。)
减损恒供诏太和二十二年九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朕以寡德,属兹靖乱,实赖群英,凯清南夏,宜约躬赏效,以劝茂绩。
后之私府,便可损半。
六宫嫔御,五服男女,常恤恒供,亦令减半。
在戎之亲,三分省一(《魏书·孝文纪》下)
顾命宰辅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粤尔太尉司空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惟我太祖丕丕之业,与四象齐茂,累圣重明,属鸿历于寡昧。
兢兢业业,思纂乃圣之遗踪。
迁都嵩极,定鼎河瀍,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
困穷早灭,不永乃志。
公卿其善毗继子,隆我魏室,不亦善欤?
可不勉之(《魏书·孝文纪》下)
殷比干墓文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唯皇构迁中之元载,岁御次乎阉茂,望舒会于星纪,十有四日,日唯甲申
子扬和淇右,蹀驷鄘西。
指崧原而摇步,顺京途以启征。
路历商区,輨届卫壤。
泛目睇川,纵览观陆。
遂傍睨古迹,游瞰曩风,睹殷比干之墓,恨然悼怀焉。
乃命驭驻轮,筴骥躬瞩,荆朽荒朽,工为绵薨。
而遗猷明密,事若对德。
慨狂后之猖秽,伤贞臣之㛙节。
聊兴其韵,贻吊云尔。
曰三才之肇元兮,敷五灵以扶德。
含刚柔于金木兮,资明暗于南北。
重离耀其炎晖兮,曾坎司玄以秉黑。
伊禀常之怀生兮,昏睿递其启则。
昼皎皎其何朗兮,夜幽幽而致弊。
哲人昭昭而澄光兮,狂夫《黑冘》》其若翳。
尧舜之耿介兮,何桀纣之猖败。
沈湎而不知甲兮,终或已以贻戾。
謇謇兮比干,藉胄兮殷宗。
含精兮诞卒,冥树兮英风。
禀兰露以涤神,餐菊英而俨容。
薜荔以荡识,佩江蓠以丽躬。
履霜以结冰兮,卒窘忠而弥浓。
于金岂其吾珍兮,皇举实余所钟。
诚谏而烬躯兮,导危言以衅锋。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惟子在殷,实为梁栋。
外赞九功,内徽辰共。
匡率裘职,德音遐洞。
周师还旆,非子谁贡。
否哉悖运,遘此不辰。
三纲道没,七曜辉泯。
负乘窃器,怠弃天伦。
怀诚赍怒,谠言焉陈。
嵬侯已醢,子不见欤?
邢侯已脯,子不闻欤?
微子去矣,子不知欤?
萁子始矣,子不觉欤?
何其轻生,一致斯欤?
何其爱义,勇若归欤?
遗体既灰,不其惜欤?
永矣无返,不其痛欤?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夫天地之长远兮,嗟人生短多殃。
往者子弗及兮,来者子不厥当。
胡契阔之顿亶兮,值昏化而永良。
曷不相时以卷舒兮,徒委质而巅亡。
虽虚名空传于千载,讵何勋之可扬。
奚若腾魂以远逝,飞足而归昌。
得比肩于尚父,卒同协千周王
建鸿绩于盛辰,启骨宇于齐方。
阐穆音乎万祀,传冤业以修长。
而乃自受兹毙,视窍殷亲。
剖心无补,迷机丧身。
脱非武发,封墓谁因。
呜呼介土,胡不我臣。
重曰:世惛惛而溷兮,日蔼蔼其无光。
时坎禀而险隘兮,气憭《风戾》以飞霜。
子奚其不远逝兮,侘傺而耻故乡。
可乘桴以浮沧兮,求蓬莱而为昭长。
衔芝条以升虚兮,与赤松而翱翔。
被芰荷之轻衣兮,曳扶容之葩裳。
循海波而漂飖兮,望会稽以归禹。
纽蕙芷以为绅兮,扈荃佩而容与。
写郁结于圣人兮,畅中心之秘语。
执垂益而谈弄兮,交良朋而摅苦。
言既而东腾兮,吸朝霞而长举
登嵏此岩而怅望兮,眺扶桑以停伫。
谒灵威以问路兮,乘谷风而扳宇。
遂假载于羲和兮,冯六螭以南处。
衡岳而顾步兮,濯沅湘以自洁。
炎州之八桂兮,践九疑而遥裔。
苍梧而宗舜兮,拂埃雾以就列。
采轻越而肃带兮,切宝《尸辛》以贯介。
诉淳风之沦覆兮,话萧韶之湮灭。
召熊狸而叙释兮,问重华之风桀。
尔乃饮正阳之精气兮,游丹丘而明视。
祝融而求鸟兮,御朱鸾以循指。
因景风而凌天兮,回灵𪀩以西履。
降黄渚而造稷兮,慰稼穑之艰难。
访有邰之诜诜兮,遇何主而获安。
然后陟昆仑之翠岭兮,揽琼枝而盘桓。
步悬圃以溜湸兮,咀玉英以折
历崦嵫而一顾兮,府沐发于洧盘。
仰徙倚于阊阖兮,请帝阍而启关。
天沈寥而廓落兮,地寂漻而辽阆。
餐沦阴以椑气兮,佩瑶玕而鸣锵。
拜招矩而修节兮,少踌躇以相羊。
祈驺𩦢而总缰兮,随泰风以飘扬。
瞰不周而左旋兮,纵神驷以北望。
寻流沙而骋辔兮,暨阳周以緤驾。
靡芸芳以馥体兮,索夷杜而极衙。
轩辕而陈辞兮,申时俗之不暇。
岐伯而修命兮,展力牧而问霸。
歙沆瀣之纯粹兮,关寒门之层冰。
聆广莫之飕瑟兮,觌黔羸而回凝。
玄武以涉虚兮,亢神冥而威陵。
象暧曃而郁郁兮,途曼曼其难胜。
飞廉而前驱兮,使烛龙以辉澄。
中枢而睇睨兮,想玄漠之已周。
慨飞魂之无寄兮,飒翾袂而上浮。
引雄虹而登峻兮,扬云旗以轩游。
跃八龙之蜿蜿兮,振玉鸾之啾啾。
搴彗星以朗导兮,委升轫乎大仪。
重阳之帝宫兮,凝精魄于旋曦。
扈阳曜而灵修兮,岂傅说之足奇。
但至溉之不悛兮,宁溘死而不移(碑拓本,又《南齐书·魏虏传》引「脱非武发」四句。案:《魏书·孝文纪》:「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刘芳传》:「为注解,表上之。」)
孝文帝谥议 北魏 · 元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
谨案谥法,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道德博闻曰文,经纬天地曰文,仰惟大行皇帝,义实该之,宜上尊号为孝文皇帝,庙曰高祖,陵曰长陵(《魏书·彭城王协传》)
密表太后父不可称太上 北魏 · 张普惠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七
臣闻优名宝位,王者之所光锡;
尊君爱亲,臣子所以慎终。
必使勋绩相侔,号秩相可,然后能显扬当时,传徽万代者矣。
窃见故侍中司徒胡公,怀道含灵,实诞圣后,载育至尊,母仪四海,近枢克唯允之寄,居体论道之明。
故以功馀九锡,褒假銮纛,深圣上之加隆,极慈后之至爱,宪章天下,不亦可乎?
而「太上」之号,窃谓未衷。
何者?
《易》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故曰「大哉乾元」,又曰「至哉坤元」。
明乾坤不可并大。
《礼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明君臣不可并上。
伏见诏书以司徒为太上秦公,夫人为太上秦君。
夫人蒙号于前,司徒系之于后,尊光之美盛矣。
窃惟高祖受禅于献文皇帝,故仰尊为太上皇,此因上上而生名也。
皇太后称令以系敕下,盖取三从之道,远同文母,列于十乱,则司徒之为太上,恐乖系敕之意。
《春秋传》曰:「葬称公,臣子辞」。
明不可复加上也。
《书》曰:「兹予大飨于先王,尔祖其从与飨之」。
司徒位尊属重,必当配飨先朝,称太上以为臣,以事太上皇,恐非司徒翼翼之心。
汉祖创有天下,尊父曰「太上皇」,母曰「昭灵后」,乃者之事。
晋有「小子侯」,尚曰僭之于天子。
司徒、三公也,其可同号于乎?
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易》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又曰:「困于上者必反于下,故受之以井」。
比克吉定兆,而以浅改卜,群心悲惋,亦或天地神灵所以垂至戒,启圣情。
伏愿圣后回日月之明,察微臣之请,停司徒逼同之号,从卑下不逾之称,畏困上之鉴,邀谦光之福,则天下幸甚。
臣闻见灾修德,灾变成善。
太戊所以兴殷,桑谷以之自灭。
况今卜迁方始,当修革之会,愚以为无上之名,不可假之,脱讥于千载,恐贻不言之咎。
且君之于臣,比葬三临之,礼也。
司徒诚为后父,实人臣也。
虽子尊不加于父,乃天下母以义断恩,不可遂在室之意,故曰:「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况乃应坤之载,承天之重,而朔望于司徒之殡,晨昏于郊墓之间,虽圣思蒸蒸,其不虞宜戒。
离宸极之严居,疲云跸于道路,此亦亿兆苍生,瞻仰失图。
伏愿寻《载驰》之不归,存静方之光大,则草木可繁,人灵斯穆。
臣职忝谏司,敢献狂瞽,谨冒上闻,不敢宣露,乞垂省览,昭臣微款,脱得奉谒圣颜,曲尽愚衷者,死且不朽(《魏书·张普惠传》。灵太后司徒胡国珍薨,赠相国、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会闻胡家穿圹下坟有磐石,乃密表。)
言太和五铢与新铸五铢及古钱宜并通用 其一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臣闻《洪范》八政,货居二焉。
《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成养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夏殷之政,九州贡金,以定五品。
周仍其旧。
太公立九府之法,于是圜货始行,定铢两之楷。
齐桓循用,以霸诸侯。
降及秦始、汉文,遂有轻重之异。
吴濞、邓通之钱,收利遍于天下,河南之地,犹甚多焉。
逮于孝武,乃更造五铢,其中毁铸,随利改易,故使钱有小大之品。
窃寻太和之钱,高祖留心创制,后与五铢并行,此乃不刊之式。
但臣窃闻之,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因其所宜,顺而致用。
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
土货既殊,贸鬻亦异,便于荆郢之邦者,则碍于兖豫之域。
致使贫民有重困之切,王道贻隔化之讼。
永平三年,都座奏断天下用钱不依准式者,时被敕云:「不行之钱,虽有常禁,其先用之处,权可听行,至来年末,悉令断之」。
延昌二年徐州民检,刺史启奏,求行土钱,旨听权依旧用。
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鸡眼镮凿,更无馀禁。
河南诸州今所行者,悉非制限
昔来绳禁,愚窃惑焉。
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铢,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专以单丝之缣,疏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为尺,以济有无。
至今徒成杼轴之劳,不免饥寒之苦,良由分截布帛,壅塞钱货。
实非救恤冻馁,子育黎元。
谨惟自古以来,钱品不一,前后累代,易变无常。
且钱之为名,欲泉流不已。
愚意谓今之太和与新铸五铢,及诸古钱方俗所便用者,虽有大小之异,并得通行。
贵贱之差,自依乡价。
庶货环海内,公私无壅。
其不行之钱,及盗铸毁大为小,巧伪不如法者,据律罪之(《魏书·食货志》。熙平初尚书令任城王澄上言。又见《通典》九。)
奏禁私造僧寺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
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馀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观。
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
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
永平二年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
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
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从者也。
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乎!
夫学迹冲妙,非浮识所辩;
玄门旷寂,岂知辞能究。
然净居尘外,道家所先,功缘冥,匪尚华遁。
苟能诚信,童子聚沙,可迈于道场;
纯陀俭设,足荐于双树。
何必纵其盗窃,资营寺观。
此乃民之多幸,非国之福也。
然比日私造,动盈百数。
或乘请公地,辄树私福;
或启得造寺,限外广制。
如此欺罔,非可稍计。
臣以才劣,诚忝工务,奉遵成规,裁量是总。
所以披寻旧旨,研究图格,辄遣府司马陆昶、属崔孝芬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检括寺舍,数剩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数。
民不畏法,乃至于斯!
自迁都已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高祖立制,非徒欲使缁素殊途,抑亦防微深虑。
世宗述之,亦不锢禁营福,当在杜塞未萌。
今之僧寺,无处不有。
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
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像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
所司因习而莫非,僧曹对制而不问。
其于污染真行,尘秽练僧,薰莸同器,不亦甚欤!
往在北代,有法秀之谋,近日冀州,遭大乘之变。
皆初假神教,以惑众心,终设奸诳,用逞私悖
太和之制,因法秀而杜远,景明之禁,虑大乘之将乱。
始知祖宗睿圣,防遏处
履霜坚冰,不可不慎。
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著城邑。
岂湫隘是经行所宜,浮喧必栖禅之宅,当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
处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损其福,乃释氏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矣。
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
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有伤慈矜,用长嗟苦。
且人心不同,善恶亦异。
或有栖心真趣,道业清远者,或外假法服,内怀悖德者。
如此之徒,宜辨泾渭。
若雷同一贯,何以劝善。
然睹法赞善,凡人所知,矫俗避嫌,物情同趣。
臣独何为,孤议独发。
诚以国典一废,追理至难,法网暂失,条纲将乱。
是以冒陈愚见,两愿其益。
臣闻设令在于必行,立罚贵能肃物。
令而不行,不如无令。
罚不能肃,孰与亡罚。
顷明诏屡下,而造者更滋,严限骤施,而违犯不息者,岂不以假福托善,幸罪不加。
人殉其私,吏难苟劾。
前制无追往之辜,后旨开自今之恕,悠悠世情,遂忽成法。
今宜加以严科,特设重禁,纠其来违,惩其往失。
脱不峻检,方垂容借,恐今旨虽明,复如往日。
又旨令所断,标榜礼拜之处,悉听不禁。
愚以为树榜无常,礼处难验,欲云有造,立榜证公,须营之辞,指言尝礼。
如此,则徒有禁名,实通造路。
且徙御已后,断诏四行,而私造之徒,不惧制旨。
岂是百官有司,怠于奉法?
将由网漏禁宽,容托有他故耳。
如臣愚意,都城之中,虽有标榜,营造粗功,事可改立者,请依先制。
在于郭外,任择所便。
其地若买得,券证分明者,听其转之。
若官地盗作,即令还官。
若灵像既成,不可移撤,请依今敕,如旧不禁,悉令坊内行止,不听毁坊开门,以妨里内通巷。
若被旨者,不在断限。
郭内准此商量。
其庙像严立,而逼近屠沽,请断旁屠杀,以洁灵居。
虽有僧数,而事在可移者,令就闲敝,以避隘陋。
今年正月赦后造者,求依僧制,案法科治。
若僧不满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
其地卖还,一如上式。
自今外州,若欲造寺,僧满五十已上,先令本州表列,昭玄量审,奏听乃立。
若有违犯,悉依前科。
州郡已下,容而不禁,罪同远旨。
庶仰遵先皇不朽之业,俯奉今旨慈悲之令,则绳墨可全,圣道不坠矣(《魏书·释老志》。神龟元年冬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奏云云。奏可。)